窄门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3年3月7日 上午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的阅读感悟
窄门
“你们要进窄门。因为引到灭亡,那门是宽的,路是大的,进去的人也多;引到永生,那门是窄的,路是小的,找着的人也少。” ——《圣经:新约马太福音》7章13-14节。
“你们要努力进窄门。我告诉你们: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,却是不能。” ——《圣经:新约路加福音》第13章24节。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是一本奇异的书。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在其序言中引用了拉尔夫·沃尔多·爱默生《我的信仰》中的一句话: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,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。而这本书就是为人们道破这种想法和感受。
这种想法和感受是什么?抑或者说,这条“少有人走的路”到底是什么?这本书想要去探寻的或许就是如此。很多其他的阅读者认为这是一本心理医生的从业实录,或者认为这是一碗心灵鸡汤,或者认为这是一本给予人指导,培养品质的书。这些想法也确确实实都是正确的,因为这本书的确讲了这些东西。但是,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上述所言,仅仅是为了告诉你应该具备什么品质,如何对待生活,如何调节心理。相反,这本书是想告诉我们一条“心智成熟的旅程”。
那么,什么是“心智成熟的旅程”呢?我认为,借用卡尔·荣格的观点,这就是人完成对自身原型中关于“自性”的认识,让意识和无意识中的原型显现和谐一致,最后达到人格的内外统一,解放自我,超越世界。用禅宗的观点来说,这叫做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,达到了见自本性,那么佛性也就会随之显现出来。而这也同样是一条“心智成熟的旅程”。事实上,世界上众多思想中,绝大部分的终极目标就是去寻找到这样一条道路,虽然方法不同,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。正如《圣经》中的窄门一样,这门是窄的,路是小的,找到的人也少。那么这条路该如何去找到,就成为了我们少有人值得去思考的问题。
首先我们会问,为什么这条路有意义呢?我们何必去寻找这条路呢?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话是什么?“人生苦难重重”。这句话其实颇值得玩味,正如佛教四谛中有苦、集、灭、道,四法印中有诸行无常,诸漏皆苦,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说法,这种难以摆脱的苦难似乎就是人类天生的宿命或者是诅咒。你无论怎么想,怎么做,好像都摆脱不了这句话的魔力。然而,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于,一旦我们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谛,我们反而能从苦难中获得解脱实现人格的超越。当然,也许有人会觉得“人生苦难重重”这句话不正确,那么,某种意义上而言,他已经了然了这句话的真谛,实现了自我的解放。只要我们能接受和理解这种如影随形的苦难,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事实便会释怀,不在耿耿于怀了。那么,怎么去对待这句话呢?作者提到了自律。
我们会发现自律其实于苦难本身密切相关。为什么这么说?苦难最为直接的反映是什么?是问题,是那些困扰着我们,我们不知道答案的那些问题。人类最为根本的恐惧,就是来自未知。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回答问题,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,这样一来,我们害怕,我们恐惧。就这样,我们被苦难所困扰。那么,对苦难的一种抗衡方法,就是解决问题。而解决问题这种想法的产生,就是代表着人意识中的“自律”。可以这样去推导:我们自律,就代表着我们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“想法”,而一旦人意识中有了这想法,就意味着我们实际上已经有一种原动力推动着我们向前,那么这样一来,其实我们已经超越了苦难本身。我们并不是消除了苦难,事实上,苦难也是无法彻彻底底地消除干净的。我们一旦能够自律,实际上就是理解了“人生苦难重重”这句话。那么,一旦我们真正的做到了自律,其实就是我们在试图对这句话进行理解。我们在朝着那扇窄门进发。
那么,推动着我们向前的原动力是什么?作者认为这就是爱。作者这样解释爱:“爱,是无论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,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,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“。可以看出,为什么我们会想着寻找窄门,是因为爱的存在。事实上,爱很难被人们明确的下定义塔是什么。但是,我们却可以确确实实的知道,爱本身的这种力量是始终伴随着我们整个心智成熟的过程的。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爱,那么对于苦难是否发生,其实是漫不关心的。那么,其实人此时也就脱离了作为人的意义本身。但是,我们其实对爱其实也存在许多误解,它不是感觉,不是牺牲,也不是依耐性。这些东西这是爱的可能的表现形式。这种表现形式不能推动人向前,相反,很多人就是过分追求这些表现形式反而难以获得解脱,从而离这扇窄门越来越远。
爱是什么?我不知道,作者也不知道。爱是神秘的。要真正的去解析这种神秘,必须要寻求信仰和宗教的力量。所以作者谈了信仰和宗教。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一点。因为在当今科学教育普及的情况下,其实当今我们大部分人是不存在宗教信仰的。但是这里耍一个小手段,我们并不直接说明神明存在与否,我们仅仅谈谈信仰这种力量,而并非是唯心与唯物之辩。信仰是与人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紧密相连的。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信仰,其实也就建立了他自己的宗教,在他的精神世界中,他的精神的化身就是这个世界的神明。信仰别的宗教,其实也是在信仰被自己的意识修改的宗教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那一扇门其实就是思考者本身创造的。虽然是他的精神幻化出了神明,他却无法直接操控那个神明,就如同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潜意识一样,因为一旦他能随便控制心中的神明,那么他本身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就是可以被随意修改的,那么他也就不能被称为一个真正的思考者。对于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而言,当他抵达了那扇门,其实,就意味着他的意识和神明同为一体了,他明白了自己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为什么而存在。进而他能够去理解世界,认识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。爱在这个精神世界中,就是构造着世界,维持着世界,改变着世界的力量。每一次对爱的感悟,其实就是体现在人和他精神世界的交流,无论是来自自己还是他人,这种爱直接推动了人与精神世界的沟通。诚然,我们不能理解爱的本质,但是我们能知道它在我们走向窄门过程中的作用这就够了。
最后是恩典。这是一个比上一个话题更加难解释的话题。其他很多阅读者觉得这一章完全过于“玄“了,干脆跳过去算了。因为我们发现,在【现实】世界中,有很多【巧合】,是和我们那个【精神】世界所息息相关的,作者称之为【恩典】。那么问题就产生,我们的【精神】世界是如何影响这个【现实】世界的呢?那些我们心中的神明,又是否真正存在?就和荣格认为的那样:依赖塔罗牌占卜,可以对人的心理,意识状态做出判断。相信的人固然相信,不信的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。毕竟,这在数学上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纯概率问题。这股冥冥之中的力量是否存在?如果存在,这股力量又来自何处?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回答这问题。我觉得,心诚则灵。信则有,不信则无。信仰本身也就是神明力量的来源。这个过程,我想没有人能够真正解释清楚。
那么,你的答案是什么呢?
思来想去,想以《浮士德》终章结尾:
万象皆俄顷,
无非是映影;
事凡不充分,
至此始发生;
事凡无可名,
至此始果行;
永恒之女性,
引我等飞升。